制造业当家的中山,AI赋能如何破题?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5-02-21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人工智能产业变革与应用赋能专题报告会暨全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现场。

黄海洲

范丛明

刘十一

郑辉

2月21日上午,中山市会议中心,一场关于“AI赋能”的头脑风暴正在上演。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人工智能产业变革与应用赋能专题报告会暨全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在此举行,会议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听取相关行业领域专家、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共商高质量发展大计。

时间回溯至3天前,中山成功完成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开启AI赋能产业发展、智慧民生和高效政务的新时代。从大模型接入到培训学习研讨,中山正借势人工智能,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借助行业巨头智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春节后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的首场学习会,会议结合中山实际,邀请华为管理培训学院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技术领导力领域负责人、华为全球培训中心首席讲师黄海洲进行专题授课。

课上,黄海洲以“人工智能产业变革与应用创新”为题,系统梳理了AI大模型的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创新,剖析全球AI产业发展格局与前沿趋势,并结合不同领域的实战案例,阐释人工智能如何重构产业生态以及驱动效率跃升。中山,正借助行业巨头的智慧,为自身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寻路导航。

那么,如何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动中山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呢?

黄海洲给出了答案。他说,中山市拥有深厚的产业根基,涵盖家电、五金、灯具等多个传统优势领域。目前,不少企业、工厂已经配备了机器人等智能设备,这是中山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而通过AI赋能,制造业可以大力提升企业生产力和客户体验。

以企业生产为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AI不断进行流程优化、算法优化、工艺优化,可以实现产量越来越大,产能越来越强。同时,在生产模式上,AI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决策。通过AI工业机器人,企业可以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保持组织创造活力、迈出先行先试步伐,是实现中山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蝶变的路径。”黄海洲说,相信在这个正确的方向上,中山一定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技术、场景“密码”,助力中山经济腾飞

授课现场,与会人员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当讨论环节到来时,多位企业家接续发言,深入探讨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中山的智能制造领域,以推动本地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人工智能的‘技术’在深圳,落地‘场景’在中山——我们要不断推动融合创新,充分发挥湾区双城的战略优势!”作为深圳、中山两地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的“双料”执行会长,范丛明率先发言。据他介绍,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4年9月25日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在小榄镇正式成立。未来,协会将积极联动深圳,有效整合深圳及中山两地资源,为两地人工智能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深中两地人工智能产业互补合作。

“DeepSeek的开源让AI像空气和水一样,能够让中小企业触手可及。”作为一家在中山成长起来的无人机研发、制造、销售、运营企业,中山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对人工智能赋能企业转型、助力经济发展的未来充满期待。公司董事长刘十一表示,“AI不是一个替代者,而是一个放大器,它能提升我们的专业效率,让创新者更大胆创新。”他希望能与同行一起以AI技术推动低空经济的变革、转型和发展,让低空经济真正服务于大众。

分享中,广东神舞科技有限公司CEO郑辉也分享了他们的经验。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高科技企业,其核心团队源自全球顶尖的脑机接口实验室——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并利用AI技术在大脑状态解码和睡眠状态实时监测方面取得了行业领先的成果。

“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郑辉表示,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希望未来能继续深化与中山在融资就业、落地推广、人才招引等领域的合作,助力企业发展。他还透露,神舞公司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侵入式双向脑机接口解决方案,进一步解锁视觉假体和语言解码等高级认知功能。预计到2025年,公司营收将超过1亿元。

【现场特写】借势深中一体化 下好AI先手棋

2月21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人工智能产业变革与应用赋能专题报告会暨全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这场春节后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的首场学习会,把主题聚焦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亮出政策大招,释放出中山全面学习AI、拥抱AI,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强烈信号。

DeepSeek的横空出世,在人工智能领域掀起浪潮,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在这场浪潮中占据主动?座谈会本身就亮出了中山拥抱人工智能的态度。会议邀请来自深圳的企业专家——华为全球培训中心首席讲师黄海洲作讲座。一个细节值得关注,会前,市委书记郭文海主动起身,邀请黄海洲等专家身边就座,带领广大领导干部认真听讲,并就中山人工智能发展现场问计。华为是全球知名企业,也是深圳龙头企业,在AI赋能产业发展方面有深厚积淀。此次,中山高规格举行学习会,邀请华为专家作报告,可视为深中两地政企互动合作的一个新的开始。

中山对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高度重视,从现场互动可见一斑。会议邀请了协会和企业代表就人工智能赋能企业发展谈认识、讲体会、提建议。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介绍,他本人还兼任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在双方协会交流推动下,至今,已有13家企业成功入驻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科创园(中山)。园区依托深圳研发优势和中山制造实力,不断拓展智能锁具、灯具、家电等领域的合作。

“这就是深中一体化的优势。”郭文海听完汇报后紧接着表态,中山将积极向深圳学习,他本人将主动挂点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推动双方协会交流合作。郭文海表示,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是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推动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千行百业,用好用足“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政策,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围绕学习、应用、产业、人才四个关键词抓好落实。

当天,中山还推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磅配套政策,发布了《中山市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措施》)。《措施》指出,中山将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成1个城市人工智能赋能中心,部署10个以上行业应用模型,谋划3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园区,打造150个以上人工智能示范项目。除了提出打造城市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开展“AI+制造业”行动、谋划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学研平台等举措,《措施》还专门提到高标准建设中山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与座谈会现场互动紧密呼应。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政策还面向广大企业公布了中山市人工智能赋能场景机会清单,详细列出了应用领域和负责单位,50个应用场景一目了然,为企业“对号入座”提供便利指引。

【新政解读】

中山围绕要素供给、场景应用、产业培育、生态优化四大维度推出17项新举措

将建人工智能赋能中心 为全市提供算力支撑

2月21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人工智能产业变革与应用赋能专题报告会暨全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当天,中山重磅发布《中山市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围绕要素供给、场景应用、产业培育、生态优化四大维度推出17项举措,中山正式按下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的加速键。

强化要素供给,构建智能引擎

作为政策落地的核心引擎,《措施》指出,中山将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算法领域研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中山市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并依托该中心,为企业、政府、高校等提供算力、数据集、模型等“开箱即用”服务,赋能千行百业。

同时,谋划本地算力中心建设,并结合家电、灯饰、医药等产业区域布局,在产业带周边配套建设边缘算力节点,不断提升不同工业场景业务处理能力。每年,中山还将发放一定额度的“算力券”,降低人工智能模型研发、训练和使用成本。

在夯实硬件基础的同时,中山还将加速全光网络、5G-A/6G、低轨卫星通信等建设,通过构建“云-边-端”协同的分布式算力网络。到2027年,将建成和部署不少于1000个节点的工业边端智算网络和50万个边缘AI一体机,全面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在数据要素释放方面,中山将通过建设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推动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公共医疗、政策法规等公共数据开放。同时用费用补贴和表彰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数据资产入表工作。

深化创新应用,激发产业潜能

作为一座传统制造业城市,中山拥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配套。如何借助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措施》提出,未来三年,将重点聚焦智能家电、灯饰照明、新能源等“十大舰队”产业集群,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其间,围绕研发生产、仿真优化、人机协作等领域,中山将加快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示范项目。同时,按照层级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并对带动效果明显、行业影响突出的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

在创新现代服务业新模式方面,中山鼓励企业聚焦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物流运输等领域,推动智能客服、情感分析、智能推荐、医疗辅助诊断等应用开发和推广,并开展“AI+现代服务业”示范应用项目评选,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分等级给予奖励。

与此同时,中山将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动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智慧教育和智慧医疗的建设。并大力培育家庭服务、个人陪护、城市服务、银发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

加快产业培育,壮大智能经济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聚焦数学原理、核心算法等前沿方向,以及具身智能、人工智能芯片等重点领域,开展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的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中山将予以资助,为其筑牢发展根基。同时,大力支持AI赋能中心与智能家居产业融合发展,鼓励物联网传感器研发和智能终端产品开发,推动家电产业从“成本竞争”转向“智能增值”。

产业融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措施》提出,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互促双强,通过鼓励企业建立机器人产品体验中心和应用推广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场景落地应用。加强优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引育,围绕全产业链领域引育新势力企业,加快培育领军企业,并对重点项目和顶尖团队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此外,中山还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现有载体打造产业孵化器和集聚区;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给予租金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对经评定的人工智能示范、标杆园区给予奖励支持。

优化智能生态,铸造创新高地

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人才引育方面,中山广纳贤才,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奖励成功引荐高层次人才的社会主体,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政策包”。同时,联合高校建设实训基地,培育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成立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

行业交流层面,中山大力推动高标准行业协会建设,整合产业资源,鼓励各行业协会设人工智能分会,促进技术应用推广。对举办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活动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各类赛会活动,激发创新活力。

投融资服务上,中山着力构建完善体系。设立产业基金,探索投补、投贷联动机制,为早期、小型及硬科技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等资助,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低利率贷款,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与成本。

中山还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秉持包容审慎态度,鼓励创新的同时严守安全底线,及时处置危害多方权益的风险。指导企业大模型备案,监督落实网络安全等主体责任,建立风险应对机制。

这些政策相互协同,将全方位助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在稳健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据悉,新政自2月21日起实施。

记者 隋胜伟 王蔚然 颜子怡 夏升权

◆编辑:赖景行◆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正在生成图片...

鼠标右键保存图片